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
2006-10-10    安恒公司 市场部   
打印自: 安恒新闻
地址: HTTP://cod-203a.watertest.com.cn/news/article.php?articleid=665
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

地下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地下水开发正由浅而深、从点到面,开采层不断加深,开采范围不断扩大。这种对于地下水的不合理超量开采,被水文地质学界称为“掠夺式开采”。近年来,超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重大损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超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弱透水层和含水层孔隙水位压力降低,黏性土层孔隙水被挤出,使黏性土产生压密变形,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目前,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其中天津塘沽的沉降量达到3.1米。此外,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有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而在河北、山东、云南、广东、海南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地裂缝发生。
    2006年10月9--13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IAH 中国国家委员会承办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继刚刚在北京结束的世界水协大会(IWA)的又一次水界盛会,也是中国在1988年中国在桂林市成功举办第21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之后,再次在中国举办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由此也反映出中国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水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问题。
这次会议的召开也正值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成立五十周年,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水文地质专家、学者超过了200人,国内各水文地质单位代表300余人,成为IAH历届规模较大的一次盛会。
2006年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地下水的现状与未来。IAH 国际水文地质协会
      围绕大会主题,在为期五天会议上分为九个专题展开研讨。
1、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3、区域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与趋势(如干旱地区、大型平原和盆地、岩溶地区、黄土地区、海岸带、基岩地下水和全球变化的地下水系统响应等);
4、含水层修复、涵养与地下水生态功能;
5、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地下水;
6、地下水水质安全与水污染修复;
7、特殊类型地下水(地热、矿泉水、土壤水及凝结水等);
8、矿业开发、基础工程、地质灾害中的地下水;
9、地下水勘查技术(同位素技术、数值模拟、数字地下水与地下水系统可视化、勘察找水技术和取水技术等);


附1 :34届水文地质大会组织委员会名单

名誉主席:孙文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长)
主 席: 贠小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副主席:
孟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张宏仁(国际地科联主席)
史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
张宗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弭力(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
朱立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洪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柴育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
胡存智(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
姜建军(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
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
黄志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黄宗理(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
彭齐鸣(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
赖文生(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
米兰·维斯利克(Miran Veselic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秘书长)
安德鲁·斯基那(Andrew Skinner,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执行官)

大会秘书处:
秘书长:
殷跃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
常务副秘书长:
黄志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副秘书长:
武选民(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
张发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李明路(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处长)
马永正(国土资源部科技外事司副处长)
文冬光(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水文地质处处长)
米兰·维斯利克(Miran Veselic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秘书长)
安德鲁·斯基那(Andrew Skinner,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执行官)
成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开宁、王 巍、王艳君、白雄飞、刘 杨、刘方珍、
孙继朝、何庆成、吴登定、张二勇、张兆吉、张泽敏、
李贵书、邹 星、陈宗宇、林良俊、郝志国、倪增石、
唐宏才、郭建强、程彦培、蒋凤峰、蒋仕金


学术委员会

主 任:
张宗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副主任:
陈梦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袁道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薛禹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
陈志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
林学钰(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
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汪集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佩成(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
王思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秉忱(国务院参事、勘察大师,建设部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沈照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韩再生(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
石建省(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万 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吴吉春(教授,南京大学)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海潮(研究员,美国MACTEC工程咨询公司)
王文科(教授,长安大学)
王金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王贵玲(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王恩志(教授,清华大学)
王焰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田廷山(研究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刘再华(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孙红文(教授,南开大学)
朱远峰(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
许广明(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
宋献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光辉(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李广贺(教授,清华大学)
李文鹏(教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李国敏(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金忠(教授,武汉大学)
陈宗宇(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周 训(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 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郑春苗(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赵勇胜(教授,吉林大学)
傅耀军(研究员,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焦赳赳(教授,香港大学)
蒋忠诚(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谢新民(研究员,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
韩子夜(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靳孟贵(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籍传茂(教授,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Willi Struckeier(维利·史图可)(IAH副主席(西欧),水文地质编图专业委员会主任)
Florian Zamfirescu(弗罗里恩·赞弗雷司库)(IAH副主席(东欧))
Ken Howard(肯·霍瓦德)(IAH副主席(北美),城市地区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Emilia Bocanegra(艾米利亚· 波卡内格拉)(IAH副主席(南美))
Segun Adelana(塞昆·阿德拉那)(IAH副主席(撒哈拉以南非洲))
Ahmed Khater(阿麦德·卡特)(IAH副主席(北非及中东))
Shivandra Rai(史瓦德·莱)(IAH副主席(亚洲))
Ian Acworth(伊恩·艾克沃思)(IAH副主席(澳洲及太平洋))
Jiri Krasny(吉瑞·克拉斯尼)(IAH学术活动委员,坚硬岩石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Heinz Hoetzl(海茵茨·赫笛兹)(岩溶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Peter Kralj(彼得·克拉里)(矿泉水与地热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
Jaroslav Vrba(贾诺斯拉夫·沃尔巴)(地下水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
John E. Moore(约翰·莫尔)(教育与培训专业委员会主任)
Shaminder Puri(莎明德·普瑞)(跨边界含水层专业委员会主任)
Peter Dillon(彼得·狄龙)(含水层补给专业委员会主任)
Nico Goldscheider(尼科·戈德沙伊德)(地下水与气候变化工作组组长)
Christine Colvin(克里斯蒂尼·科尔文)(地下水生态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
Giovanni Baarrocu(乔瓦尼·巴罗库)(含水层动力学与滨海带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Ian Simmers(伊恩·西莫斯)(IAH总编辑)
Cliff Voss(克里夫·沃斯)(执行编辑〈水文地质杂志〉)
Alice Aureli (爱丽丝·奥瑞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文发展计划)
Shrikant D Limaye (施瑞肯特·D·利米耶)(印度地下水研究所)
Antonio Chambel (安东尼奥·钱布尔)(葡萄牙艾夫拉大学)
Jeff Turner(杰夫·特纳)(国际原子能机构)
Ricardo Hirata(里卡多·欣勒塔)(巴西圣包罗大学)
Karin Kemper (卡瑞恩·肯伯)(世界银行南亚办事处)
Jacob Burke(雅各布·伯克)(联合国粮农组织)
Jack Sharp (杰克·夏普)(美国)
Klaus-Peter Seiler (克劳斯-彼得·塞勒)(德国)
Wolfgang Kinzelbach (沃夫甘·金泽尔巴赫)(瑞士苏黎世)

 

背景介绍: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简介
1948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一些水文地质学家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水文地质协会。
    1952年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第十九届地质大会期间,组成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主席为G. Drouhin。1956年墨西哥大会期间,出席会议的水文地质学家们成为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的创始者。P. Fourmarier被选为主席。现任主席是美国的Stephen Foster。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是一个由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交纳会费的非营利的民间学术组织,其宗旨就是通过水文地质学家和对水文地质感兴趣的有关专家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和全球水文地质学家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协会的会员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会员5000多人。拥有众多IAH会员的国家设有国家委员会或工作小组。
另外IAH下设一些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 如:水文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岩溶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及热水专业委员会、地下水保护专业委员会、地下水污染编录工作组、地下水质问题早发现新战略工作组、发展中国家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教育和培训专业委员会、城市地区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跨边界含水层专业委员会、坚硬岩石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含水层补给专业委员会、地下水和气候变化工作组、依赖于地下水的生态系统专业委员会和含水层动力学和滨海带管理专业委员会。

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中国国家委员会简介
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水文地质界专家、学者要求加入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1987年已经有个别专家加入了国家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1988初,应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邀请,经中国地质学会批准,我国成立了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中国国家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隶属中国地质学会领导。目前,(IAH)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为黄志兴,副主席有李烈荣、姜建军、柳 圆、汪 民、殷跃平、武选民、石建省、朱远峰、李文鹏、万 力、 王焰新、武 强、赵勇胜,张发旺任秘书长,副秘书长韩再生、许广明,顾问有张宗祜、陈梦熊、袁道先、卢耀如、薛禹群、林学钰、沈照理、段永侯、赵运昌、 籍传茂、费 瑾、王秉忱

 

 




 

责任编辑: 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