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全国2/3城市缺水 水兴则邦兴
2011-07-10    人民日报   
打印自: 安恒新闻
地址: HTTP://cod-203a.watertest.com.cn/news/article.php?articleid=1720
人民日报:全国2/3城市缺水 水兴则邦兴

2011年07月10日06:39 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admin